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传说证史 本末倒置 ——《全芳备祖》与陈景沂籍贯考

发布日期:2014-12-30 14: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地方志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台州方志著录《全芳备祖》和陈景沂之源

自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南宋理宗年间问世以来,台州方志学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因成书《全芳备祖》前,故未著录。明太平(今温岭市,下同)谢铎的《赤城新志》、邑人叶良佩《「嘉靖」太平县志》、《康熙台州府志》等均未予著录。直至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戚学标在《台州外书》和《嘉庆」太平县志》中才开始著录。更甭谈宗谱了。

据查核《四库全书》,最早引录《全芳备祖》的是南宋著名刻书家陈起编纂的《江湖小集》。其卷四十三录有《全芳备祖》有《石楠》、《术》、《梅》三首诗。其《石楠》诗云:“自随野意了山行,香浸楠花白水生;借得风来帆便饱,隔溪新度一声莺。”《术》诗云:“下帘深与意商量,无酒何如此夜长;一术丝仙有分,依然只作秘书香。”《梅》诗云:“舍南舍北雪犹存,山外斜阳不到门;一夜冷香清入梦,野梅千树月明村。”下陈起自注:“以上三首《全芳备祖》。

陈起,南宋刻书家、藏书家。生卒年未详,宋临安钱塘(今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和藏书诸业,所刻图书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今所传宋本书藉,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均为其所刻。《江湖小集》,是集所录凡六十二家。该书录的《全芳备祖》书名与三首诗,这是中国最早引录《全芳备祖》书名与诗歌的诗集。

中国最早著录《全芳备祖》卷数与作者简介的是清初黄虞稷(16291691)所撰的《千顷堂书目》。其卷十五载:“陈景沂《花木果卉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又《后集》三十一卷。(陈景沂),天台人,称江淮肥愚一子。宝元年癸丑,安阳老圃韩境《序》。

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明末清初晋江安海人,著名藏书家。明崇祯中随其父移居南京。黄虞稷遂在他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分类,全书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的著述,“灿然大备”。这是最早著录《全芳备祖》作者、籍贯、卷数的书目。

最早引录《全芳备祖》全书并介绍全书主要内容的则是纪昀等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集〉提要》。

《四库全书提要》云:“《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宋陈景沂撰。景沂号肥,天台人。仕履未详。是书前有宝元年韩境序。据序所言,此书於理宗时尝进於朝,其事亦无可考。凡前集二十七卷,所记皆花。后集第一卷至八卷为果部,十卷至十二卷为卉部,十三卷为草部,十四卷至十九卷为木部,二十卷至二十二卷为农桑部,二十三卷至二十七卷为蔬部,二十八卷至三十一卷为药部。其例每一物分事实祖、赋咏祖二类,盖仿《艺文类聚》之体。事实祖中分碎录、纪要、杂著三子目,赋咏祖中分五言散句、七言散句、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子目,则条理较详。明王象晋《群芳谱》即以是书为蓝本也。虽唐以前事实赋咏,纪录寥寥。北宋以后则特为赅备,而南宋尤详,多有他书不载,及其本集已佚者,皆可以资考证焉。乾隆四十四年八月恭校上。

目前,中国学界异口同声均说中国国内《全芳备祖》均抄本不全,只有日本皇家宫内厅图书馆藏有宋刻残本。而偏偏不提《四库全书》中的编修励守谦家藏本《全芳备祖》五十八卷全本。

励守谦,清藏书家。字子牧,一作自牧,号检之,别号双清老人,直隶静海(今天津)人。乾隆九年(1744)举人,次年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被选入四库馆任《永乐大典》纂修官。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四库全书馆,励守谦以家所藏书以供《四库全书》选为底本之用,共敬献图书172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85种,入《存目》54种。四库全书中的五十八卷《全芳备祖》全本就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励守谦的家藏本(以下简称“四库本”)。 四库本五十八卷《全芳备祖》虽然是全本,与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日合璧本五十八卷本《全芳备祖》(下简称“中日合璧本”)相比:“四库本”唯有宝祐元年安阳老圃韩境《序》:

全芳備祖集原序

类书之作,其来尚矣。自唐率更有《艺文类聚》白傅有《六帖》。至我朝元献,有《类要》宜无复加矣。近世乃有建章《万花谷》《事类本末》诸书,大概夸多于品,竞美于纂辑,而原本祖萃群芳者阙焉。

天台陈君,少负杰特,读书数万卷。目力所及,如富人坐日中之肆,细大涵蓄,感万物敷荣,乃独致意于草木,蕃庑积而为书。思袭前人之躅,以补后来者之阙;意是以。尝客游江淮,纵观宇宙山川之盛举。凡舟车之会,人力所及,搜览之余,可以广纪载备讨论者,毕录无遗。于是物推其祖词,掇其芳数十大家之作,俱在而骚人墨客之咏,亦不废。不知萤几聚、雪几映,剡溪之藤,凡几阅而《全芳备祖》之书成矣。

君益敛华就实。由博趋约。研精洙、泗、、洛之书,折衷于渡江诸老,凡昔之泥于物者,今皆反诸心矣。心有经,因知有录;凡昔之会于心者,今皆笔于书矣。名公巨卿,嘉叹不少置。尝以呈天子之览,陈君不可谓不遇矣。

一日陈君过予山阴泽中,貌癯气腴,神采内泽,有道之士也。手数巨编以示,且叹曰:“吾不幸少事华藻,勤半生以资口耳之谈。犹幸晚归朴素,持一念心,穷性理之蕴然。少年之书,虽吾甚悔好事者,或取焉,欲椟而藏之,不可得也。”予拱而曰:“盈天壤间皆物也。物具一性,性得则理存焉。《大学》所谓‘格物者’,格此物也。今君晚而穷理,其昭明贯通,然是非,得丧之表,毋亦自其少时,区别草木,有得于格物之功欤。昔孔门学诗之训,有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陈君于是书也。奚其悔!”宝元年,癸丑中秋,安阳老圃韩境序。

韩境为北宋名将韩琦的六世孙。四库本为何阙独陈景沂《自序》,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日合璧本”不仅有韩境《序》,而且辑有陈景沂《自序》:

陈景沂自序

古今类书,不胜汗牛而充栋矣。录此遗彼,不可谓全;取末弃本,不可谓备;皆纂辑之病也。试以生植一类言之,史传、杂记之所编摩,骚人墨客之所讽咏,自非家藏万卷,目阅群书,只是其择焉不精,语焉不详耳。

余束发习雕虫,弱冠游方外,初馆西浙,继寓京庠(按:临安府学之别称)、姑苏、金陵、两淮诸乡校,晨窗夜灯,不倦披阅,记事而提其要,纂言而钩其玄,独于花果草木,尤全且备,所集凡四百余门;非全芳乎?凡事实、赋咏、乐府,必稽其始,非备祖乎?

尝谓天地生物,岂无所自。拘目睫而不究其本原,则与朝菌为何异?竹何以虚?木何以实?或春发而秋凋,或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此理所难知也。且桃李产于玉衡之宿,杏为东方岁星之精;凡有花可赏,有实可食者,固当录之,而不容后也。至于洁白之可取,节操之可嘉,英华之觅出,香色之俱全者,是皆禀之英,(按:同皎)然殊异考,尤不可不列于先也。

梅先孤芳,松柏后凋;兰有国香,菊有晚节。紫薇虽粗,而独贵于所托;黄葵无知,而不昧于所向。草伤柳别,紫(按:同笑)萱忘,韭薤最幽于所遇,藜藿甘贫而自得;苜蓿薏苡,可食可饲;茯苓黄精,通神通灵;凡若是者,若遽数之,不能终其物也。

或曰:“琼花、玉蕊,胡为躐处其上?”答曰:“此尊之也!”或曰:“牡丹、芍药、海棠之无实、无香,胡为而亦处其上?”答曰:“此贵之也!是皆奇葩异卉,特立迥出,胡可以一说拘也。”

或曰:“子之说则信辨而美矣,子之书信全而备矣,不几于玩物丧志乎?”答曰:“余之所纂,盖昔人所谓寓意于物,而不留滞于物者也,恶得以玩物为讥乎?且《大学》立教,格物为先,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学者之当务也。自太极判而两仪分,五行布而万物具。凡散之两间物,物各具一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则元亨诚之通,而万物所资始也。静而生阴,则利贞诚之复,而万物所以各正性命也。禀乎乾者为木果,禀乎震者为苍莨竹、为萑苇,禀乎巽者为木,禀乎坎者为坚多心,禀乎离者为科上槁,禀乎艮者为坚多节、为果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叶、而华华;而实初者为阳,次者为阴;者为阳,承者为阴;得阳之刚,则为坚耐之木;得阴之柔,则为附蔓之藤。无非阴阳者,则无非太极也。以此观物,庸非穷理之一事乎?程先生语:‘上蔡云:‘贤却记得多许事,谓玩物丧志。’’今止纂许多,姑以便检阅、备遗忘耳!何至流而忘返,而丧志焉?卑于《尔雅·虫鱼注》,可怜无补费精神;观者幸毋以为诮!有宋宝丙辰孟秋江淮肥愚一子陈景沂谨识。

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纂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后,二十年后,最早将陈景沂入传于台州方志的则是清邑人太平戚学标(17421824)。戚学标在嘉庆四年乙未(1799)刊行的《台州外书》中,对陈詠与《全芳备祖》作了记载:“,自景沂,号肥,黄岩人,世家泾岙。学博文瞻,为时所称。在行都(按:临安,今杭州)上书论恢复,语甚切,留中不报,遂专意著述,撰《全芳备祖》前、后集五十八卷。有自序及宝祐癸丑安阳韩境序。”这是台州著述中的最早记载。

戚学标的台州外书所记《全芳备祖》有陈景沂自序,而王毓瑚《中国农书综录·〈全芳备祖〉》条载:“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所著录的写本,比四库本多陈氏的自序。”可见,编修励守谦家藏本的四库《全芳备祖》仅有韩境《序》,而无陈景沂《自序》。而周中孚(17681831)《郑堂读书记》录有陈景沂《自序》,戚学标《台州外书》记亦有陈景沂《自序》,说明当时台州民间亦有《全芳备祖》钞本流传。

嘉庆十六年(1811),戚学标编纂的《「嘉庆」太平县志》刊行问世,其卷十二载:“,自景沂,号肥,泾岙人。学博文瞻,为时所称。理宗时上书论复仇,词意急切,不报。遂专意著述,撰《全芳备祖》五十八卷。自序花果草木必全且备,凡四百余门,非全芳乎?凡事实赋、乐府,必稽其始,非备祖乎?又宝癸丑安阳韩境序。”这是台州方志中的最早记载。

戚学标《台州外书》与《嘉庆太平县志》两则内容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简称“全提要”)相类,差异无几。

一是“全提要”称陈景沂,天台人(天台者,台州之通称)。戚学标称陈詠,字景沂,太平泾岙人。

二是“全提要”称《全芳备祖》前后集五十八卷,有韩境序,戚学标亦称是书五十八卷,有陈自序与韩境序。

三是“全提要”称陈景沂《全芳备祖》成书后,理宗时尝进于朝,与天子览;而戚学标则称陈景沂曾上书理宗论恢复中原,词意急切,留中不报。

戚学标除落实具体地点、上书恢复外,余皆类似;其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无疑。后《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志稿》、《光绪台州府志》、《民国台州府志》以及项士元先生的《台州经籍志》均与戚学标所载类似。

由此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是戚学标《台州外书》、《「嘉庆」太平县志》的母本,而戚学标《台州外书》、《「嘉庆」太平县志》有关陈詠记载,又是嘉庆以后台州方志的母本。其源流已经条缕分明矣!

二、天台三宅《吴氏宗谱》与温岭《泾岙陈氏宗谱》有关吴詠或陈詠的记载,亦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

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陈景沂《全芳备祖》编入四库全书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整整210年,从未无出现天台、温岭关于陈景沂的籍贯之争。进入90年代中期,天台许尚枢同志发表《〈全芳备祖〉编者的姓氏、里籍及成书过程之考析》(下简称“许文”),温岭蔡宝定同志也发表了《陈詠籍贯考证》(下简称“蔡文”)以回应(均见《〈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月版);揭开了长达20年的天台、温岭争夺陈景沂的帷幕。

“许文”主要观点有三:一是陈詠原名吴詠,因避祸而迁居温岭而改姓;二是陈詠不是南宋理宗时人,而是北宋仁宗时人,并有准确的生卒年;三是陈詠《全芳备祖》并未成书,只是初辑而已,是吴詠裔孙完成于理宗之时。

“蔡文”主要观点亦有三:一是只有温岭泾岙陈氏迁居天台,未闻天台吴氏迁居温岭;二是陈詠是南宋人,不是北宋人;三是质疑“许文”“天台吴氏迁居温岭”说,未给出令人信服的依据。

“许文”与“蔡文”相较,说老实话还是“蔡文”理由,更令人信服。笔者以为:

第一,“许文”纯粹以《天台吴氏宗谱》的民间传说来考证历史,不仅孤证无力,其结果必定是毫无史实依据的民间传说。

《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月版)载:“《天台吴氏宗谱》,十二卷,吴树柳主修,吴铁弓等编纂,1994年铅印本,12册。始迁祖:武陵,字文一,号龙门。唐代自山西太原府城迁居天台县南溪村(今属平桥镇)。本谱始修于北宋。世系修录至第四十四世,排行字为道。本支派排行字自三十三世起: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人宗天道,兆启万昌;祖德广传,世泽长存;兴邦裕国,永恒其隆。卷一:凡例、诰敕、像图、寿序、行传、楼记、诗、坊表、事实、祀产、墓产、像赞、山图;卷二至十二:世系图(谱藏天台县图书馆)。1994年的《天台吴氏宗谱》铅印本,今藏天台县图书馆,该谱不仅本支名人吴无载,就连陈詠亦无载。按理像詠或陈詠的国家级名人,不该无载。

又查《「康熙」天台县志·卷十·人物下(隐逸传)》中吴咏无载,《「康熙」天台县志·卷十五·书籍》亦未著录吴咏《全芳备祖》一书。民国四年(1915),天台学者褚传诰编纂的《「民国」天台县志稿·氏族志》云:“吴武陵,太原人,唐元和间为太常博士。游闽过台,爱台山胜景,遂占籍于邑之南溪。至九世吴盛析居东山之下创建三宅。十世吴子植,徙居塘里。二十一世吴叔宏,迁新丘,吴叔清迁山后。二十二世吴肇坦迁大吴。此天台吴氏之源流也。

由此可见,褚传诰在编纂《「民国」天台县志稿·氏族志》时,是仔细查阅过《天台吴氏宗谱》的。褚传诰既无言及宋吴咏撰著《全芳备祖》之事,亦未提及天台吴氏迁居温岭;即使在记载颇详的《「民国」天台县志稿·艺文略》“子部”中,也未著录宋吴咏撰著《全芳备祖》。

以上说明,《「康熙」天台县志》与《「民国」天台县志稿》均未言及宋吴咏撰著《全芳备祖》与天台吴氏迁居温岭之事。就是20世纪90年代新编出版的《天台县志》亦未提及宋吴咏撰著《全芳备祖》与天台吴氏迁居温岭之事。只是在《天台县志》(19892010)的续志补遗中,才将陈詠“挤”进县志,既是《天台县志》应载吴詠为是,不应仿温岭记载陈詠。考证中版本是非常重要的,但“许文”并未说明《天台吴氏宗谱》是何年版本,更未说明《陈氏宗谱》到底是温岭的,还是天台的《陈氏宗谱》?“许文”对吴詠为何要改陈姓?,到底因避什么祸要迁居温岭?何时迁居温岭?迁居温岭何地?为何均语也不详?笔者以为:即使是要用单一的《天台吴氏宗谱》来考证《陈氏宗谱》之伪,也必须借助其它历史文献来加以佐证,否则即是无效的孤证!这是历史考证必须具有的最基本常识,“许文”不该说不知道吧!

第二,“许文”说陈詠非南宋人,而是北宋仁宗时人,且有准确的生卒年。以传说证史,实是本末倒置。

“许文”据不知何年版本的《天台吴氏宗谱》,说吴詠“生于景乙亥八月十二申时,卒于政和壬辰九月廿日未时,寿七十六。”景祐乙亥为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政和壬辰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按天台旧有习俗计算法(即按虚岁计算),吴詠享年七十八岁,就是按周岁计算,也是七十七岁。天台人活着有“减双岁”的说法,但人死了总不能“减双岁”吧?吴詠妻李氏“生于景祐乙亥八月十四戌时,卒于元符庚辰三月十二日未时;寿六十六;葬(天台)乌岩山南园。”景祐乙亥为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元符庚辰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据《天台吴氏宗谱》记载,吴詠与妻李氏本是同年同月生,都是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八月,怎么李氏死后就享年六十六,而吴詠死了就要“减双岁”,而李氏死后就不“减双岁”了呢?吴詠夫妻同年同月生,生前一样平等,怎么死后,吴詠要“减双岁”,而其妻李氏死后就不“减双岁”了呢?那死后怎么就立马不平等了呢?据此,《天台吴氏宗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其错谬编造痕迹,于此可见一斑。这说明吴詠出生北宋,就是一个编造的民间传说。

宋代确有一个吴詠,但并非天台人,而是南宋高宗时期的仙居名宦吴芾的族兄吴詠。《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三载:“(绍兴)五年汪应辰榜:吴,仙居人。字永言,(吴)芾之从兄,终宣教郎、知西安县,有《西安诗集》藏于家。

判断陈詠是北宋人,还是南宋人,最主要要看韩琦六世孙韩境所作的序及陈景沂的自序,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史料。仅以《天台吴氏宗谱》为依据,而忽略韩境与陈景沂两序,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韩境序中说“天台陈君,少负杰特,读书数万卷。”又“尝客游江淮,纵观宇宙山川之盛举。凡舟车之会,人力所及,搜览之余,可以广纪载备讨论者,毕录无遗。于是物推其祖词,掇其芳数十大家之作,俱在而骚人墨客之咏,亦不废。不知萤几聚、雪几映,剡溪之藤,凡几阅而《全芳备祖》之书成矣。”又“凡昔之会于心者,今皆笔于书矣。名公巨卿,嘉叹不少置。尝以呈天子之览,陈君不可谓不遇矣。一日陈君过予山阴泽中,貌癯气腴,神采内泽,有道之士也。手数巨编以示,

韩境序中称“天台陈君”,如是吴詠裔孙,必称“天台吴君”。又说天台陈君“尝客游江淮,纵观宇宙山川之盛举。凡舟车之会,人力所及,搜览之余,可以广纪载备讨论者,毕录无遗。”这与陈陈景沂自序中称“余束发习雕虫,弱冠游方外,初馆西浙,继寓京庠(按:临安府学之别称)、姑苏、金陵、两淮诸乡校,晨窗夜灯,不倦披阅,记事而提其要,纂言而钩其玄,独于花果草木,尤全且备,所集凡四百余门;非全芳乎?凡事实、赋咏、乐府,必稽其始,非备祖乎?”韩境说的比较简略,陈景沂就说的比较详实。两者高度吻合印证,足见陈景沂为南宋人无疑。

韩境高祖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天圣进士。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韩琦长子韩忠彦历官礼部、户部尚书。忠彦第三子韩治任相州知州。韩治长子韩肖胄,初代父为相州知州,授资政殿学士,绍兴十年(1140)知绍兴府,偕弟韩膺胄始居绍兴。南宋贤相吕颐浩寓居台州临海,于崇和门外筑退老堂,韩肖胄有诗相贺。诗存南宋《天台集》。韩境,嘉熙二年(1238)进士。宋張淏《会稽續志》卷六《进士》载:“嘉熙二年(1238)周坦牓:韓境(琦六世孫)。”清《御定佩文斋冠群芳谱》卷三十五《韩境》载:“韩境,字仲容,相台之秀,寓居于越,尝以架阁言事,贬于婺。诗书笔札皆工(《王鲁斋集》)。”韩境系韩膺胄之曾孙,名门望族之后,贵为进士之身,其节操为后人所称许。《东南纪闻》卷一载:“韩境,字仲容,金紫(韩)膺胄之曾孙也。蒋重珍以女许妻之,而未婚,蒋招之就学。韩见其冰翁所为有可议者,未免苦口,蒋不悦,骤遣之,援牒朝堂,离婚改,境后登进士第,遂别娶焉。”韩境为人,于此可见一斑,故韩境为陈景沂《全芳备祖》作序,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自宋人陈起最早著录《全芳备祖》,《千顷堂书目》最早为陈景沂立小传,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总其成,以及清嘉庆以来的台州史志,均称陈景沂为南宋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者,亦均称陈景沂为南宋人。即使是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他虽受观“许文”影响,而称温岭《泾岙陈氏宗谱》有抄袭《天台吴氏宗谱》之嫌,但毅然否定了“许文”中最为关键的观点——“吴詠北宋说”。在中国,真正支持“吴詠北宋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许文”一个人而已!

至于陈景沂自称“天台陈景沂”,此“天台”乃台州之通谓也。《「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五《柑》中称:“陈景沂《橘录跋》:韩彦直之著录也,但知乳柑出于温之泥山,独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也;出于泥山者固奇;出于黄岩者,尤天下之奇也。”“天台之黄岩”,就是台州之黄岩,这是陈景沂对“天台”最直接的阐释。据此,“天台陈景沂即台州陈景沂并非天台县人陈景沂!韩境所说“天台陈君”,即台州陈君无疑矣

第三,再从温岭《泾川陈氏宗谱》等资料来看,陈景沂是温岭人无疑。

据“蔡文”介绍:温岭《泾川陈氏宗谱》有两个版本:一是光绪版本,因嘉庆年间陈氏宗祠失火,《「乾隆」泾川陈氏宗谱》焚毁,谱系只能从第二十五世开始重修;二是《「民国」泾川陈氏宗谱》,因失祖谱,赴天台坪坑陈氏(第二十六世陈廷本由温岭迁居天台坪坑)钞谱,才补齐第一至第二十五世系。此宗谱系1940年铅印本,今分藏温岭档案馆和图书馆。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月版)载:“《「温岭」泾川陈氏宗谱》十卷,陈燮忠主修,1940年铅印本,十册。始迁祖(陈)学仁,宋代自黄岩迂浦村迁居本邑泾(岙)村(今均属于温岭市),本谱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本支派排行字自五世起:中甫学景,天心惟仲,子卿伯供,寅庆尚良,明哲保身,允守端方,涵辉若玉,美锦成章,丕奠邦国,荣显永康。卷一:谱序、传赞、诗歌,卷二、三:世系,卷四至十:实录,本支名人:陈(谱藏温岭市图书馆)。

此谱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其始修时间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已述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集〉提要》编成乾隆四十四年(1779),陈景沂小传与《全芳备祖集》五十八卷著录。温岭《泾川陈氏宗谱》始修时间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是《〈全芳备祖集〉提要》编成十三年后,故戚学标嘉庆四年乙未(1799)刊行的《台州外书》中,对陈詠与《全芳备祖》作了记载。其所据应是《〈乾隆〉泾川陈氏宗谱》。

二是其排行字自五世起:“中甫学景”; 1940年铅印本《〈民国〉泾川陈氏宗谱》称陈景沂为泾岙陈氏第九世,其排行字自五世起“中甫学景”中的“景”字辈,亦为陈氏第九世。故陈景沂为温岭泾岙人无疑。温岭温峤《峨山陈氏宗谱》尚有南宋名人陈景温,为南宋台州学者“大田先生”王象祖高足,名列《〈民国〉台州府志·隐逸传》。

综上分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集〉提要》是《天台吴氏宗谱》和《温岭泾川陈氏宗谱》记载陈景沂的源头南宋陈景沂为温岭泾岙人!

 

三、陈景沂诗作考佚

查《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第531556册,无引录陈景沂《全芳备祖》人名(包括陈詠)或书名,以及其中诗句等。

陈詠撰著《全芳备祖》,《「康熙」黄岩县志》卷六《隐逸传》以及卷七《典籍志》均无著录。

《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月版):“《天台吴氏宗谱》,十二卷,吴树柳主修,吴铁弓等编纂,1994年铅印本,12册。始迁祖:武陵,字文一,号龙门。唐代自山西太原府城迁居天台县南溪村(今属平桥镇)。本谱始修于北宋。世系修录至第四十四世,排行字为道。本支派排行字自三十三世起: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人宗天道,兆启万昌;祖德广传,世泽长存;兴邦裕国,永恒其隆。卷一:凡例、诰敕、像图、寿序、行传、楼记、诗、坊表、事实、祀产、墓产、像赞、山图;卷二至十二:世系图(谱藏天台县图书馆)。”本支名人无载。

「」

,自景沂,号肥,黄岩人,世家泾岙人。学博文瞻,为时所称。在行都(按:临安,今杭州)【理宗时】上书论恢复,语甚切,留中不报,【复仇,词意急切,不报。】【詠】遂专意著述,撰《全芳备祖》前、后集五十八卷。有自序及宝祐癸丑安阳韩境序。

 

编修励守谦

编修励守谦,擅书画,书法整饬工致,清秀隽雅,代表作有《闺范图序》。其家四世为翰林,官至重臣,故其家有收藏之风,收藏室名“信天庐”,累世所藏善本秘本甚多,如收藏有《太玄经》10卷、《琼林雅韵》、《吟窗杂录》50卷、《台海使槎录》8卷、《张子全书》14卷附录1卷、《晏子春秋》8卷、《天府广记》44卷、《五代诗话》12卷、《丽奇轩易经讲义》、《朱文公易说》23卷等,一律赏给内府初印本《佩文韵府》1部。

 

【(前有)祝穆《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一百七十卷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卷十五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六十三

陳景沂全芳備祖穉龍籜龍玉版錦兒皆筍名也

(按: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

 

格致镜原卷七十

梅花

陳景沂全芳備祖南唐苑中有紅羅亭四面專植紅梅

海棠花

全芳備祖惟紫綿色者謂之海棠餘乃棠梨花耳

 

卷七十一

花类二牡丹花

全芳備祖洛人謂穀雨為牡丹厄

 

卷七十五

《全芳備祖》:“韓彦直但知乳橘出于泥山,獨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巖者,尤天下之奇也。”

《彚苑》柑品不同而温台之柑最良嵗充上貢焉柑之大者擘破氣如霜霧

 

卷七十六

木瓜

全芳備祖宣州人種蒔木瓜滿山谷實成則鏃紙薄其上夜露日曝漸而變紅本州以充貢焉

 

陈景温

《「民国」台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一《隐逸传·王象之附传》:“陈景温,字纯之。黄岩人(今隶太平),从(临海“大田先生”王)象之学,理宗时尝征不起,隐居教授,著有《樗野集》(《「嘉庆」太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