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数字方志馆 >>民俗风情

台州生活习俗

发布日期:2013-06-19 14: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主食  以米饭为主,薯类、麦类为辅。一日三餐,干稀因地因时而异。黄岩、温岭习惯三餐干饭,玉环、仙居习惯早晚稀、中餐干,天台习惯早餐稀、中晚餐干,临海习惯早餐吃泡饭。西北部山区,夏季中晚餐常以薄粥汤就干麦食为主食。立夏至中秋,农事繁重,力作时上下午各加一餐点心。近十多年,早餐多为泡饭,或上街买各式早点。
  菜肴叫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品,山区多山货,平原兼而有之。喜食蔬菜与海鲜的干制、腌制、咸菜、咸鱼、咸肉,旧时为居家必备常菜,今咸菜仍普遍。菜味讲究鲜美,不喜强辣。宴请时,旧俗有六碗、八碗、九碗、十碗规格。近年宴席冷热菜肴多至数十盆。
  台州各地还有水浸糕:旧历年底以梗米捣制年糕,黄岩旧志:“糕米最精者,谓之水晶糕”。浸水加明矾,可贮至次年二三月;以糯米捣制麻糍亦同;近十多年,改为作坊机械加工,长年供应。米面:又称面干,由作坊用米粉蒸熟加工成丝状,晒干可久藏。豆面:用番薯为淀粉,少量烧熟为强粉,和入淀粉,搓揉成熟后以麻孔漏碗挤压成形,入沸汤烧熟,经凉水冷却,阴干再晒干。豆面滑润可口,和佐料汤煮,称豆面羹,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
  服饰  清康熙《临海县志》记述冠礼:“明时,男子二十而冠,多于冬至或元旦束发加网,士戴方巾,民戴圆帽。或童生未入泮者,虽年过期多不冠,畏戴帽也。国朝(清朝)剃发结辫,夏戴凉帽,冬戴暖帽,贵贱一体,虽三尺童子无不戴帽如成人。”男子穿汉式对襟外衣,圈领、搭襻纽扣;女子穿汉式右侧开襟外衣,窄袖。内衣用套衫或双襟。男女外裤,腰头另出,便于系扎。乡绅士子与店家商人,戴瓜皮帽,穿长衫。民国时,女兴旗袍,男兴礼帽。公务人员及知识阶层穿中山装。小儿穿戴,以肚兜最具特色,以其适合南方暑热天气。20世纪50年代后,通行中山装(男)、列宁装(女)。“文化大革命”时,青年男女盛行军便装。80年代以后,盛行茄克衫、运动服、西装;妇女时装,诸般时尚款式不多时日,即从上海等外地大城市传入,并已渐入农村。
  旧时以棉纱土布居多,常以蓝白纱线为经纬,质厚耐磨。夏衣喜用苎麻布,称夏布,硬挺不沾汗、透气凉爽;或以生绢为底料,单面涂以栲胶,称栲绢。富裕人家以丝绸为衣,称纺绸衫。本地出产棉花、苎麻、蚕丝,日常衣料大多由农家自纺自织,机织“洋布”仅有少量进入,皮、毛衣料仅有富户购用。外衣颜色以蓝和黑蓝居多,一般由染坊染制,也有家庭自染者,乡间少女喜红绿布料。民国时期,机织布逐渐深入城乡,与土布并用,士林蓝、印花布风行一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斜纹、卡其等机织布盛行,60年代有纬线染成蓝色的花布。70年代以后,各种化纤布兴起,土布绝迹,染坊停业。近年用料日趋高档,皮、棉、丝、毛、化纤诸般衣料品种繁多,任意选购。
  劳动者在劳作时,以腰巾为防护布。山民、工匠和长工,系双开叠式深蓝腰巾,形如小裙,便于蹲伏和步行,称围裙,现已无人使用。渔民出海时穿栲汁衣衫,以棉布浸栲汁染制,色深褐,耐咸碱,大襟左衽,便于海上右手操作。裤大档宽,直裆处缀裥如网,下摆及腰腿侧斜兜处,喜以龙凤虫鸟花草等图案装饰。今已少见。
  旧时所穿布鞋布袜,以家制为主,纳鞋底、袜底为妇女一大家务。民国时渐有纱袜、丝袜、皮鞋、运动鞋。20世纪50年代,军用绿色帆布胶鞋风行,后皮鞋、塑料鞋等逐渐普及,旅游鞋继起,近年男女多穿皮鞋。旧时,雨天穿以木块凿成的“木船”,以竹箬制成的“箬壳鞋”,戴箬帽,穿蓑衣,或打油纸伞、油布伞。富户穿牛皮钉靴或油布鞋。民国后渐兴橡胶雨鞋。80年代后,折叠伞、尼龙雨衣、胶布雨衣等兴行,纸伞、油布伞绝迹,蓑衣仅在山区农民劳作时可见。
  发式  清代男子顶上盘辫,妇女脑后垂髻,少女后垂长辫。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发型有平头、光头、西式头。青年妇女剪髻留齐颈长发。50年代后,中青年妇女流行齐耳短发或双肩垂辫,80年代后风行烫发,青年女子也有喜披肩长发、马尾辫、蜈蚣辫等。城镇有老人白发染黑,青年黑发染黄、红、棕色。美发美容成为理发业主要业务。
  民居  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不少村落按宗族聚集,一村一族或一村数族,外来散户俗称小姓、外姓人。人口较多的集镇和渔村,聚族现象不明显。村庄总体大多朝南向阳。村庄命名,除按宗姓者外,或依据山名、岙名、溪河、渡口、山岭、塘堤、地势、山形及桥梁、古塔、寺庙等建筑命名;或以当地历史名人、土特产等命名。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俗谚“朝南屋,儿孙福”。传统住宅格局,富户多取院堂式,前庭后园,环以围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堂,正中为堂屋,两侧为居室,一般不开大窗,称明厅暗房。正屋两厢建厢房,环庭成天井,称道地或门堂。富户单门独院,也有同宗数户成一院落。楼屋垂檐出桷,楼后檐低斜不开窗,以防台风暴雨,称畚斗楼。楼后檐较高并开窗者称四面楼。乡绅正屋及两厢檐牙高翘,如彩凤展翅,称五凤楼。农家大多为平屋或矮楼,就地取材,砖木结构。山区用块石、卵石砌墙,多砖墙或片石墙。沿海及深山区多茅屋,称茅厂或茅篷。温岭平原一度以石为材,四墙、间墙、地面、楼面,及至梁柱、房顶均以石板、石条建筑,因遇特大台风时不安全,后不再采用。70年代前期,农村推广“大寨屋”,农户集资或由生产队出资,一字横排,前后数行,每户一楼一底,节约土地,整齐划一,但居住不适,农具杂物及柴草耕牛等难以安放,已渐过时。80年代以后,城乡新建住宅多钢筋水泥结构,有阳台、专用灶间、卫生间者渐多,并向多层发展。城镇公寓楼房,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或由房产公司开发出售,成套组合,一户一套,每套面积数十至一二百平方米不等。90年代后,各县市区开发小区,各种配套设施齐全。2000年后,商品房向高档化发展,少数富户住入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