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宣传 >>台州印记

救治浮肿病人纪实

发布日期:2012-12-21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张悟新


1958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后,温岭县掀起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时“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起来,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少地区农民饿、病、荒、流,缺粮、断粮,以致发生浮肿病(又称营养不良性水肿病),甚至饿死人,造成非正常人口减少。据温岭县委1961年7月10日向浙江省委、温州地委报告的《温岭县的饿、病、荒、流问题》中称:自1959年冬以来,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饿、病、荒、流,到1960年3、4月份达到顶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原有698个生产大队中有406个出现饿、病、荒、流,占全县总大队数的58%,生浮肿病近万人,死亡上千人,其中以泽国、新河、箬横、城北4个公社最严重。1960年6月温岭县委成立以书记处书记滕时科为组长的防治领导小组,组成了一支以干部、卫生人员、保健员三结合的防治大军,突击救治浮肿病人。笔者当年参加了箬横人民公社救治浮肿病人的工作,现将亲身经历追述如下。
1959年1—7月,农村公共食堂难以为继,农民以糠充饥
1959年的春天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第一个春天。大跃进、公社化运动中办起来的农村公共食堂因缺少粮食难以维持,有许多农民吃米皮糠度日,长期食物不足,造成营养不良。箬横区卫生所每天有许多面黄饥瘦、下肢浮肿、表情痛苦的农民前来求医。其中大部分病人因吃了米糠引起大便秘结、腹胀难忍,要求灌肠。区卫生所特地开辟治疗室,给这些农民免费灌肠排便,有的灌肠无效,医务人员就用手指抠出来。夜里叫出诊的大多也是这些病人。在各管理区卫生所,这样的病人就更多了。
1959年5月8日,我调到箬横区卫生所任副所长(全面负责),13日,我作为公社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公社召开的大队以上干部大会。会上学习毛主席4月29日的《党内通信》,信中提倡讲实话,调整高指标,办好食堂,切实解决农民饿、病、荒、流问题。大会布置卫生部门开展巡回医疗,送医上门,保护农村劳动力。14日,区卫生所召开了全社卫生人员会议,决定自16日至19日以管理区为单位,由管理区卫生所组织大队保健员,根据大队户口册挨户进行疾病调查,在这基础上有目的地开展巡回医疗。区卫生所12人中抽调6人下乡调查,每组3人。我和朱景昌、江德洪一个组,朱国权、马湘俊、冯介眉一个组。
19日调查结束,当晚区卫生所召开调查汇报会。全社有浮肿病人4367人,占总人口18%。其中山后片发病人数1890人,占全社发病人数的41%;其次分布在白峰管理区的亚湖、晋岙,高龙管理区的桥下片,乌沙管理区的下乌沙片,东浦管理区的西浦片。在浮肿病人中有便秘2615人。下乡巡回医疗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病人排便解难,使他们能及时参加农业劳动。
巡回医疗从5月20日开始,6月21日结束。参加巡回医疗的有区卫生所6人,管理区卫生所31人,为便秘病人灌肠8102人次。在这一个多月里,全社卫生人员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忍饥忍渴。以朱国权为组长的山前巡回医疗组驻龙王宫大队负责山后片,他们一天喝三餐稀粥,饿着肚子一户一户走。有天傍晚,他们在归途上遇到乐邦大队两个农民低血糖昏倒,朱国权、冯介眉分头进行抢救,直到10点半这两个农民病情好转才离开。这时天下起了小雨,他们淋着雨,摸着黑回到住处,各人只吃点带来的干粮(炒米皮糠)就算夜饭了,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带着疲乏的身子上路了。乌沙管理区卫生所有中西医生5人,该所把全管理区的12个大队划分成4个片,每片有一人负责,按时轮流上片。5月30日、6月2日,中医王毕成(女)、江汪注相继感冒发热,他们没能休息,照常到自己的片上去巡回。在全社春耕生产总结大会上卫生部门的巡回医疗工作受到公社表扬。
7月开始夏收夏种,全社卫生人员又到包干片上巡回医疗,为“双抢”(抢收、抢种)服务。这时,县第一人民医院“双抢”巡回医疗队下乡来到下乌沙,他们天蒙蒙亮就出发,直到太阳下山时才回区卫生所(12月易名公社保健院)。21日,医疗队护士季正娥生病,体温39.5℃,回区卫生所治疗。这天深夜,马湘俊正在抢救一位胃溃疡大出血病人,季正娥带病起床协助抢救,直至天明病人由危转安,这时她的体温还在38.6℃,她不休息又带病到田间巡回医疗去 。“双抢”结束时,县“双抢”巡回医疗队也受到公社表扬。
1959年8月—1960年5月,政治风云迭起,农村饿、病、荒、流迅猛发展
随着《党内通信》的贯彻落实,农村情况开始好转,浮肿病人发病情况缓和下来,便秘病人基本没有。但是好景不长,1959年8月庐山会议之后,“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高指标一再加码,浮夸风复起。夏收后不到5个月,箬横公社原来缺粮地方的农民连米皮糠也吃不上了,蕃莳藤干吃完了开始吃青菜、野菜。1960年元旦一过,饿、病、荒、流迅猛发展,不但浮肿病人多,而且因吃了腐败青菜又发生了罕见的青紫病(即肠原性紫绀症),还有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散发流行。全社卫生人员日夜忙于救治病人,最难忘的是6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前后的艰苦日子。
1960年1月26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天晚上我们召开了党支部会议,这是去年11月16日我们3个党员(公社保健院我和助产士梅娟如、东浦管理区保健所陈美初)成立党支部后的第2次会议。我作为党支部书记对支部工作作了总结,安排了第1季度工作,把救治浮肿病人和青紫病人放在首位。前天,团支部书记林作馥也主持召开了团员大会,公社团总支书记吴志文到会传达了公社党委、团总支对卫生工作的要求,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我们几个党员一大早就分头到各管理区保健所传达会议精神。朱景昌、江德洪等到高龙管理区的一个白喉疫点上去,朱国权、马湘俊到山后巡回医疗,查治浮肿病人。我们都带了一点炒米糠作中餐,直到晚上6点多才回来,吃了工友詹二姐给我们准备的菜泡饭,这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夜饭刚吃好,来了几个急诊病人,大家又忙到深夜,这就是我们的“守岁”。
1月28日大年初一早晨,院里下乡的同志早早就出门去了。6点多钟,从山后送来一个病儿,3岁,名叫毛冬花,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脸色青紫,黄新民诊断为喉白喉,在马湘俊的协作下,立即给孩子作了气管切开,不料手术中痰堵住了气管,黄新民在孩子生命危急关头,立即对口将病孩的痰吸出,孩子这才得救。
春节前我髋、膝关节炎复发,药剂士胡文清肺结核发作。胡文清告诉我他在床头安装了一只铜铃,大出血时他就拉响。初一夜,两个组下乡的同志分别宿在乌沙、东浦,黄新民到水岸大队给一个浮肿病人出诊去了,家里就只留下我、胡文清和会计管彦融3人。8点半时我听得楼下铜铃忽然响起,知道老胡出事了,我急忙起身,拄着拐杖下楼到胡文清的寝室,只见他侧着身子向痰盂里大口地咯血。我按着肺结核咯血的治疗原则给胡文清作了紧急处理,管彦融给胡文清揩净血迹,倒了痰盂,陪他安静休息。老胡是浙南游击队下来的,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他不咯血了精神就好起来,想到了明天的工作。从除夕至正月初三,朱国权、马湘俊相继感冒发热,朱景昌贫血加重,乏力气急,我要他们这几天暂时不要下乡,可是没有一个人听从,还是冒着严寒下乡了。
春节前后的那些日子,我们每个卫生人员都是全天候地工作,病人随到随救。各管理区保健所的卫生人员处在防病治病第一线,春节过得更紧张、更艰苦。高龙管理区保健所桥下分所中医黄照志,家住毛山下大队,全家7口,只他一人是居民定量。家里早已断粮,妻子吃蕃莳藤干度日。黄照志向桥下粮站买了点米皮糠,早餐吃糠菜糊,中餐吃“糠老鼠”,晚餐吃糠糊,将省下来的粮票给妻儿买口粮。黄照志得了严重营养不良,下肢浮肿,胃病、胆囊炎复发,他没有休息,春节到了也不回家看看,整天在所里忙着门诊、出诊、疫点巡回。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苦捱着,到了三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又要备耕、春耕,山后一带农民饿得没有办法,有的将浸过小便的川豆(蚕豆)种籽吃了,有的因吃了生川豆而得了蚕豆病,有的将麦芒搓掉吃生麦,有的吃完了屋前屋后、路边的野菜,连不能吃的截港草(革命草)也吃了。驻在山后龙王宫大队“改造落后队”的县委工作组同志也大多得了浮肿病,他们饿得难忍时,尤其在夜间饿得不能入眠时就喝点煮沸了的咸虾卤,再喝上几杯开水解饥……
大批饿病死人引起省地县高度关注,1960年6—12月,温岭上下突击救治浮肿病人
      箬横公社山前管理区和泽国公社下郑管理区饿死人的情况引起省、地、县的高度重视,6月初以温岭县委书记处书记滕时科为组长的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同一时间温州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廖义荣来箬横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强调加强领导,办好食堂。县驻山后工作组与群众同甘共苦,积极帮助当地整顿公共食堂,安排群众生活。6月10日,省卫生厅派来浙医大医疗队5人、宁波卫校医疗队16人;6月12日县卫生局派来县第一医院医疗队9人,县卫校医疗队5人。
温岭县人委根据县委防治领导小组的意见,于6月13日上午召开“三病”(浮肿病、营养不良、妇女闭经)紧急普查普治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县卫生局、县第一医院、各公社保健院和各公社分管卫生的领导,县商业局、粮食局、民政局、供销社的领导。县卫生局局长程参生主持会议,副县长匡毅对救治浮肿病人作了部署。会议决定开展突击救治,并制定了5条措施:1.建立健全浮肿病逐级报告制度。公社保健院每月30日汇总上报县卫生局,管理区保健所对浮肿病人还要造册登记。2.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治疗。省、县医疗队主要负责公社临时医院的医疗工作;公社保健院掌握面上工作;管理区保健所做好巡回医疗和大队保健员送服营养粉(又称消肿粉,以黄豆、米糠炒熟,拌菜油研制而成)工作。公社临时医院收容重型病人,管理区临时医院收容中型病人,大量轻型的分散病人在大队服营养粉。3.办好临时医院。领导由公社和管理区分管卫生的担任,公社保健院、管理区保健所领导主持日常工作。设立行政组、医疗组、后勤组。病人编组,财务公开,建立住院规章制度,实行病人自我管理。4.做好后勤供应。县粮食、商业、供销部门根据卫生部门上报人数,按照县人委文件规定标准,保证临时医院粮食、副食品供应和营养粉加工。5.严格物资管理和财务结算。公社保健院负责全社营养粉领发,确定专人管理,专人验收,专用帐册。临时医院的物资管理也必须实行“三专”,财务帐目日清月结。公社保健院会计负责全社浮肿病人医疗费用,膳食和营养粉费用的结算。前者向县卫生局,后者向县民政局,每月结报一次。当日晚上,县卫生局召集县第一医院、公社保健院负责人、临床负责医师及省、县医疗队负责人讨论制定了浮肿病人治疗方案:对分散病人给服营养粉,成人每天1至2小两,小孩、老人减半,上下午各服一次。肠胃功能差的从服半两或1两起服,视病情好转逐步递增,防止腹泻腹胀。对住院病人采取治疗、休养相结合,以食物疗法为主,办好食堂,搞好伙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临时医院设立“大灶”、“小灶”;以药物疗法辅助,如补充维生素、糖等,并有脏器疾病的对症下药给以中西医治疗。
箬横公社在14日上午成立了“三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召开各管理区分管领导和卫生、粮食、供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落实县救治浮肿病人的5条措施。决定在15日召开全社“三病”普查普治动员大会,19日前必须完成疾病普查与临时医院的筹建,并决定在箬横镇后堂、山前谢家、白峰李婆桥、乌沙贯庄、高龙桥下设立临时医院。马永松带队的县第一医院医疗队4人,在山后另设一个医疗点。全社设病床240张:箬横100张,山前50张,其他3个地方各设30张。医疗力量安排:省、县医疗队15人、公社保健院医生1人在公社临时医院工作;宁波卫校医疗队分4组,每组4人,在其他4个管理区临时医院工作,并抽调各管理区保健所医生1人。考虑到公社保健院面上任务繁重,门诊力量不够,从省医疗队抽出1名教授和1名护士加强门诊。会上还学习了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三病”普查普治动员大会按时在箬横镇前堂里举行,到会的有各管理区领导、全社卫生人员,省、县医疗队,大队保健员共121人。公社主任、“三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邵振兴对救治浮肿病人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大会之后,在公社和管理区的积极领导下,各部门大力协作,普查工作和临时医院的筹建都提前一天完成。19日下午,邵振兴和公社副主任李竹琴、金禹丰组织各管理区、卫生部门负责人进行对口检查,发现不足之处,当日补课。
6月20日上午7时半,箬横粮油加工厂给保健院送来第一批营养粉。保健院专管营养粉发放的防疫医生朱景昌,从上午忙到下午。山前数量最多,放在最后一批发放。下午4时,我们雇了一只小船,将1000市斤营养粉运往山前。县盐民卫生所叶竞光医生和两名保健员一起押运,我随船前往。船在龙王宫大队靠岸,群众得知消息,奔走相告,说是救命粉来了,大家拥向岸边。县工作组几个同志和管理区梁志源副主任在河边维持秩序,劝群众回家等候,由各大队一名领导与保健员一起带着名册来领营养粉。叶竞光与梁志源按各大队名册上的统计人数,逐队过称。保健员领到营养粉后马上送到户里去,用自制的“竹筒”量具按规定份量送服到人,送一次在名册上打一次“ √ ”。
各临时医院一大早就开始接收病人。箬横临时医院接收的大多是重病人,医护人员根据各管理区保健所鉴定了的名单细心地对他们进行检查,按照房号床号办理入院登记。病人入院后,医生、护士根据他们的病情发给编有桌号的“大灶”、“小灶”就餐证,向他们宣讲《住院须知》,按10至12人编组。这一天箬横临时医院收治了100多个病人。
箬横镇将后堂一座木结构楼屋腾出来给公社做临时医院。这座房子坐北朝南,前后两排楼房,左右两排厢房,有46间。我们将右厢房楼上作医护人员宿舍,楼下作医护人员办公室、诊查室、药房、治疗室、仓库等。将后排楼下正堂做病人食堂(兼会场)。因为临时医院里住的都是重病人,挑选不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人员,箬横镇派来2名中年妇女(做护理)、3名炊事员、3名清洁工。公社保健院还派了一名青年医生,箬横镇派了一名会计、一名事务长……组成行政后勤班子。临时医院领导由李竹琴担任,我主持日常工作。
8月25日,公社党委书记鲍广法和邵振兴、李竹琴、秘书陈清桂来检查全社临时医院和营养粉送服工作。上午7时他们先来检查箬横临时医院。检查了病房、食堂、仓库和室内外卫生,听取了病人和工作人员的意见,勉励大家把临时医院办好,使病人满意,家属满意,领导满意。不久,温州地委组织部长曾澄清、省委工作组来箬横检查工作,对箬横救治浮肿病人的工作作了充分肯定,也赞扬临时医院办得好。
9月15日,公社召开防治疾病专门会议,邵振兴总结了3个月的防治工作,并表扬了许多好人好事。在这场突击救治浮肿病人中,我们的干部、卫生人员、保健员、群众都表现了忘我的工作精神,想的都是病人,唯独没有自己。
箬横临时医院重病号多,有一对老夫妻6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县第一医院医疗队医生张秀珠、护士陈旭霞和浙医大医疗队的两位男医生,他们每天男帮男,女帮女,给这两位老夫妻洗脸、喂饭、喂药,还给他们洗衣服,扶他俩去大小便。精心治疗和护理了半个多月,直到他们能基本自理生活;老中医戚竹梅,还亲自给他煎药服药,半夜常起来检查病情。宁波卫校的医疗队员,白天到包干片给病人送医送药,晚上到临时医院通宵达旦护理病人,一点也不怠慢。
乐邦大队有一位干部患浮肿病住在山前临时医院,他虽管病人伙食,吃住方便,但他只在临时医院治疗,却坚持回家吃饭。他说,困难当头,毛主席不吃肉、蛋,你们医生吃“瓜菜代”(以瓜菜代粮),我是大队干部,为什么不能回家吃糠菜糊。高龙临时医院有一位炊事员,40多岁,琅洋大队人,父母妻儿和自己都生了浮肿病,他每天为病人烧好饭菜后,也都是回家吃糊。他做10个月的炊事员,不沾公家一滴油。
11月3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农村中纠正了“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各级积极安排农民口粮,办好食堂。《紧急指示信》中指出“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凄凉的农村重新有了生机,浮肿病从源头得到防治。到12月31日,全社轻度浮肿的病人已经基本康复,能参加劳动;只有少数病人还需继续住院治疗。救治浮肿病人已从被动转入主动,突击救治的方式已成过去。在这大规模的突击救治浮肿病人过程中,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0年的温岭,在6、7、8、9月连续4次遭到暴雨和台风的袭击,大片农田受毁,县委、县人委一面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一面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各级领导带头吃“瓜菜代”、碎米粥、“糠老鼠”,把有限的物资和经费让给浮肿病人。
1961年1—10月,苦难岁月终于过去,“三病”防治进入扫尾收场
突击救治浮肿病人工作已告结束,但是留下的工作仍然繁重而艰巨。
一过1961年元旦,公社保健院就抽出8人,箬横临时医院抽出4人,组成4个小组。我们的任务是对从临时医院出院的病人逐个进行复查,发现有复发的病人,继续给以治疗。我们还是每天出去,深入每家查访,每到一户,病人都把我们当亲人,亲热的不得了。他们说:“多亏你们救命呀,要不,我们再也活不到今天吃大米饭的日子了!”1月18日这天,气温降到零度以下,上午7时半,公社保健院院长傅雪云(女)带领几位女医生到山前查访病人,下午下起大雪,她们冒雪查访至傍晚6点多钟才回来,回到保健院时一个个全身披雪,真成了“风雪夜归人”。
1961年的2月15日,又是一个春节,我们没有放假,都留下过年。春节过后,我们工作重点转向因营养不良而引起的育龄妇女的闭经症治疗。傅雪云派青年中医冯介眉到临海县尤溪山区采集草药一枝香,这是出于周奶二单验方的一种草药,治疗妇女闭经有特效。冯介眉在高山里采药,忙了两个多月,到4月中旬回来,采了一枝香100多斤(干)。3月28日至29日山前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张生(周奶二之子)又带领全社妇幼卫生人员12人到花芯、白峰山、凤凰山等地采集一枝香,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能识别,并独立进行采药。
4月下旬,县卫生局调集全县主要妇产科医生来山后一带搞妇女病治疗试点。她们有高璞、夏佩兰、周正英、陈金衡、金美玉、刘彦铭、徐文兰、姚明华等。傅雪云带领一个组,梅娟如负责一个组。每天将配好的草药(一枝香1两加红糖1两、夹心肉2两、老酒2两,这些东西用票证分配)送上门去治疗,连续送服了两个多月,一般服用3—6天就见效果,共治疗211例闭经症,治愈率为81%。同时,用子宫托治疗100例子宫下垂病人,好转率49%。群众称她们是“送子观音”。
4月12日,各管理区工作全面结束,临时医院宣告撤销。4月15日,箬横公社临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当晚公社为省、县医疗队举行送别会,公社领导鲍广法、邵振兴、赵长松、李竹琴为医疗队送行。16日早上6时许,我们集合在箬横汽船埠头欢送省、县医疗队凯旋,望着十几个月来与我们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同行挥手远去,大家都深感依依不舍。
临时医院撤销后,对留下的尚未痊愈的分散病人,我们采取巡回医疗的办法,组织全社卫生人员定时定点对病人进行复查复治,并按照供应标准负责将“营养品”的票证继续发送到病人,大队保健员仍继续负责送服营养粉。公社保健院还为此组织了以傅雪云为组长的3人检查小组, 经常下队去检查督促,努力做好善后工作,不漏掉一个病人。到秋冬之交,箬横全社的浮肿病人(包括营养不良病人)基本康复参加劳动,2700多名妇女闭经病人有82%得到痊愈。至此,箬横和全县各地一样,以救治浮肿病人为重心的“三病”防治胜利结束。

(作者系温岭市中医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