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小商品市场建立和路桥市场群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充分利用“三种优势”,即在底蕴深厚的传统商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经商人才众多的优势,资本原始积累启动较早所形成的民间资本丰裕的优势,地处市场经济最活跃的浙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的区位优势;抓住“两个机遇”,即中国长期实施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所形成的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市场机遇,通过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区际和城乡间体制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以兴办小商品市场为开端,“以商兴镇”、“以商建镇”,逐步成为地区性的商品批发中心。
一、办场建市,确立起批发市场的交易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路桥传统的集贸市场得以恢复。路桥剧院路搭起了简易的棚架,农民将自产的短裤、衬衫、鞋、帽以及小刀、纽扣等小商品成打成捆地拿出来卖,形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雏形。
第一阶段(1982-1984),市场诞生。1982年6月永跃村投资4万元,圈地4360平方米,建起了简易的棚屋市场,设了596个摊位,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专业批发市场。当年成交商品563万元,收回摊位租金5.54万元。初尝甜头的村民根据市场交易需要,第二年又扩建了2000平方米,将摊位数增加到920个。计划经济时代轻工业品极度匮乏,路桥小商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采购,促进了本地加工业的迅速发展。1984年,市场摊位增加到1400个。
第二阶段(1985-1987),市场开始飞跃。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1985年易地扩建场地180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新建7000多平方米棚屋结构摊位。至1987年底,市场摊位增加到3800个,成交额由1984年的1400万元增加到2.45亿元,上市品种由200余种增加到6000余种、近万个不同型号,集市在原来农历初三、初八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农历初二、初七,并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大客商,开始跨入全国重要工业品市场行列。
第三阶段(1988-1989),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商品结构变化,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促进市场的发展,1988年投资120万元,专门建立了占地9000平方米,可容纳1380个摊位的服装大厅,并先后分出了鞋类交易区、棉布交易区、百货交易区等,集市日又增加了农历初一、初六。可以说,此时的小商品市场已成为以服装为龙头,由棉布、鞋帽、小百货、箱包、零头布等产品共同组成的大型工业品批发市场。
第四阶段(1990-2000),市场的稳定发展。1992年10月,在市场东面征地21.64亩,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配有自动扶梯、客货两用电梯、闭路电视监控等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可容纳1400个固定室内摊位的东交易区,使市场的管理、设施、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4年,政府对小商品批发市场行业进行整顿,服装经营者分流到中国日用商城。为了继续保持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兴旺,市场积极拓宽服务广度,正确处理规范与繁荣的关系,确定鞋类、箱包、百货为龙头行业,挖掘潜力,使市场迅速得以恢复,重振了市场雄风。1998-2000年,市场投资1200多万元,对鞋类交易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大棚结构全面改造成轻钢结构,使市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阶段(2001年至今),市场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加剧,给路桥小商品市场带来空前压力,市场面临着设施落后等问题,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和改造提升。
经过20多年的风雨砥砺,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浙东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固定摊位3030个,经营户达4500余人,年成交额50多亿元。
二、管理体制的更新和市场绩效
路桥小商品市场建立之初,村(大队)办市场的管理体制是村领导下的集体单位,财务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分配的一部分作为农民的粮食补偿金,按每年的粮食价格补偿给被征用土地农户,一部分用于各种农业补贴和村民福利补贴,其余作为村集体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
1988年,鉴于村办市场的实力和管理水平,在政府的协调下,路桥小商品市场由工商部门监管,成立小商品市场工商所统一管理,政府出资共同建设,市场的收益分配由政府确定,保障村集体收入。
2001年11月,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关于集贸市场实行管办脱钩的文件精神,对路桥小商品市场实行体制改革。2002年8月,在政府及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开始筹建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经过4个多月协商、评估,2003年1月8日,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永跃村和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共同组成,永跃村占股份比例的65%,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占股份比例的35%。改制后,公司将完全按企业化机制运作。
1982-1992年,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累计投入建场资金5000万元,收到摊位租金278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000多万元、市场管理费330万元。1982-2008年,小商品市场建场26年累计收取摊位租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67亿元,市场成交额873.6亿元。
三、路桥市场群的形成
在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立的同时,路桥生产资料市场的源头——路桥钢铁市场成立了。大胆的农民将以前在天亮之前完成交易的旧钢铁摆到了阳光底下,满足了乡镇工业、小手工业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当时深受计划经济思想禁锢的一些理论界人士纷纷指责路桥将国家计划物资在“自由市场”上销售,扰乱了国家计划经济秩序;而实实在在的农民则把生意越做越大。省报记者在经过详细的采访后赞叹,“在这里买钢材就像在菜市场买小菜一样方便”,钢铁市场的建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喝彩。
1982-1985年,路桥副食品批发市场、路桥机电五金批发市场、路桥旧机械设备市场、路桥废旧金属市场、路桥废塑料市场相继建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时浙江省内其他地区市场建设刚起步,路桥的市场群以品种全、价格低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采购。
在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时代,路桥市场发挥了广泛的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大到大型机械设备器具的修旧利废,小到零碎布、金属边角料的充分利用,通过社会化配套、专业化协作分工、大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供、产、销各环节紧密配合降低流通费用,加上有序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物美价廉的商品,使路桥市场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商品辐射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发达的农村加工业,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至20世纪80年代末,路桥城乡市场以发展到36家,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5家。
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路桥,对路桥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
1994年1月,占地120亩,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日用品商城建成开业,并很快成为台州的龙头市场。路桥不仅形成了以日用品商城为龙头的以小商品批发市场、浙东南副食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生活消费品市场群,还形成了以钢铁市场、非金属市场、机电五金市场、机械设备市场为主体的生产资料市场群,年成交额逾100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贸集镇。
1995-1996年底,路桥市场又开始了商城二期工程浙江路桥富仕广场和金佩大厦的建设,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迁建了竹木市场、机动车交易市场等其他专业市场,总投资1亿多元。至1996年末,拥有各类市场71个,市场经营面积60多万平方米,摊位数由1990年的6450个扩大到3万多个。形成了日用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两大体系。
1997年以后,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更新,路桥市场又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新建了路桥建筑装饰城、电子数码城、方林汽车城、台州塑料化工市场等,经营方式也从单纯的产品现货批发交易发展到以总代理和总经销、厂家直销等方式为主体的交易,拥有台州地区性的总代理和总经销机构800多家,路桥集中了80%以上国内外品牌商品的台州销售代理,确立了作为台州商品批发中心的地位。专业街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路桥商贸城的繁荣。
(中共台州市路桥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