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卫生局
编者按: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其内容涉及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编写任务重。为此,市委于2006年4月召开了全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编纂动员会,全面启动《中共台州党史》(第二卷,1949-1978年)编写工作,并将《台州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第一批选题)编写任务(1949.5——1978.12)》落实到相关单位。市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落实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了专题编写任务。希望各有关单位切实落实该项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并结合实际,及时确定专人或返聘老同志负责编写工作,按时完成编写任务。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长江两岸及以南的广大地区肆无忌惮地流行。从西汉女尸检查证实,已有2100多年之久。浙江有古籍记载推算,也至少有1300年历史。因此,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而可怕、肆虐人类健康几千年的瘟神。
一、人类的一大祸害
血吸虫病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大祸害,人们称它为“人瘟”、“绝症”。它给广大群众的生命、生长、生育、生产、生活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家破人亡、田园荒芜、村庄毁灭的后果。台州一些农村俗称“水蛊”、“盅胀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天台县民间就流传 “天怕黄亮、人怕鼓胀”。汤圣希就曾在聘三医院收治家住天台城北的低烧、腹泻、腹胀、腹水并经粪便孵化镜检确诊为血吸虫病的病例,采用酒石酸锑钾治疗。根据这一病例追踪调查,在城北的小溪找到了引发血吸虫病的罪魁祸首——钉螺。但由于旧社会统治者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不重视血吸虫病防治,一些科技人员仅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调查和小规模防治,无法遏止血吸虫病疫情的蔓延,至20世纪30~40年代,血吸虫病在不少地区出现肆虐。
据解放后的回顾性调查,解放前的天台、临海、黄岩三县,血吸虫病流行乡村,到处可见“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肖疏鬼唱歌”的凄惨情景,出现“30盅胀40死”,“男不长,女不生,寡妇孤儿泪汪汪,田地无人种,村庄败落光”的家庭悲剧。至解放初,天台县有樟下朱、木杓邱、山基梁等15个村庄已毁灭,有瓦厂园、殿前、山头下葛、奓岙等15个村庄将遭毁灭,有的村庄只留下1~2户,到处是瓦破墙残,一片荒凉。有一个原名“金竹居”的村庄,原有陈姓30多户,到解放前夕,全村仅剩16户,其中陈姓只剩2户。这一村自1940年至1949年,有50人死于“水盅”病,仅1944年就死13人,最多1户死3人。村民说“金竹居”三字太尊贵,穷人受不起,而村周边有和尚坟墓,为避瘟去邪,就改村名为“和尚坟”,以冀佛力保佑。有一妇女夏小妹,因未婚夫得“水盅”病,逼迫她“冲喜”嫁到和尚坟村,婚礼还没有办成其丈夫就病亡。后来,她先后招进4个丈夫,都相继得“水盅”病,其中3个丈夫和1个儿子先后死亡,仅留下第4个丈夫熬到解放,得到政府医治才幸免一死,这时她家儿女6人有5个姓。又如龙山乡龙山村陈某和苍南乡联协村王金善和堂兄王李林,他们因患“水盅”病痛苦不堪,用尖刀刺腹放水而惨死。解放初期,血吸虫病在一些地方仍然继续流行,危害人民健康。天台县民主公社庞村大队庞学溪,全家11人都患血吸虫病,在解放前已病死9人,解放后为了医治夫妻俩的病,他已负债累累,只得将从土改分到的田地上种出的粮食卖掉,结果仍是人财两空,妻子含泪而死,后来他自己靠党和政府才医好疾病。临海县杜桥乡楼下村,百余年前,人丁兴旺,素有“下桥府平桥”之称,原是80多户的大村庄,房舍整齐,鳞次栉比,串往其间可勿露天日。后来,却成断垣残壁,空甚连片,其中3幢平行相接的房屋已倒塌了2幢,然铺地的平滑石板依然可见,足见当年确为殷实之家。至1956年,全村仅留13户,其中世居的只有3户13人,这13人中有7人患上血吸虫病;村民郑永梅诉说祖辈三代都惨死于血吸虫病,这次全家7人有4人确诊为血吸虫病,其中晚期2人。他兄弟郑永柱,虽已21岁,但发育碍滞,身高仅146公分,体重只有34公斤,人称“小老人”。他每天大便7~8次,绰号“拉屎鸠”。黄岩县宁溪乡蒋岙村胡加春一家9人,先后3人死于血吸虫病,认为自家“风水”不好,在1964年将朝南屋改为朝东屋,白白花费钱财和劳力;幸福公社坦头大队坦头地村民李老五,5个孩子全都患上血吸虫病,其中晚期2人,已死1人。
二、摸清螺情 查清病情
1950年秋,解放军第21军185团从嘉善县移驻天台县,执行剿匪任务。军医务处人员在驻地城关北门发现血吸虫病患者,经调查栖下乡和尚坟、下松门等村均有血吸虫病患者。他们协助天台县卫生院,组织对这些村庄进行血吸虫病疫情调查。结果发现和尚坟村66人粪便沉渣涂片阳性率高达70%,再经大便孵化试验,除一名婴儿外,其余65人均患血吸虫病。同时,对下松门、田思两村检查,粪便阳性率亦较高,并在村边水田沟中发现大量钉螺,为“湖北光壳钉螺”。经鉴定,证实天台县有血吸虫病流行,属“日本血吸虫病”。天台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向省卫生厅书面报告,得到省卫生厅确认,并于1951年由省卫生厅拨下25000斤大米经费,用于病人治疗开支。
天台县的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初战告捷。1956年,全区各地按照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大力开展农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和“结合生产,动员群众,全面预防,重点治疗,控制发展”的方针,组织力量,部署任务,拉开了全区各县大规模开展血吸虫病流行调查的序幕。各县组织寄生虫病普查队,开展以查血吸虫病为主,结合丝虫病、蛔虫病等寄生虫病调查,对有螺地区进行普查,无螺地区抽查人口的10%。在这一年,临海县普查队历经7个月的艰苦工作,粪便检查5.4万人,在杜桥乡楼下村下桥自然村一个12岁女孩郑小花的粪便中,检出血吸虫卵,并孵化出毛蚴。继而对全村居民进行血吸虫病抗原试验,结果阳性率甚高。同年10月,在宁波地区血防队帮助下,在下桥自然村后篱笆下的沟内发现有螺面积30平方米,再经努力,顺藤摸瓜,又在附近地梗、湿洼地查到有螺面积132.7 平方米,从而证实了临海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终于揭开当地“水盅病”的真面目。
此时,全区各县都组织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仙居、温岭、三门等县报告未发现螺情。黄岩县虽未发现钉螺,但有零星病人,经调查有外地疫区接触史而被排除,但卫生局、防疫站仍将其作为疑点并纳入重点调查对象。直至1964年10月,宁溪公社胜利大队(原名横街大队)9岁女孩王惠敏经常发热、面黄肌瘦、腹部膨胀,因当地无法确诊,父母只好卖掉肥猪母鸡凑了五六百元钱赴杭州、嘉兴等地医治,经省儿童保健院诊断为血吸虫病,在嘉兴血防医院确诊并治疗痊瘉出院。为此,1965年5月,黄岩县文教卫局组织16人调查组进驻宁溪公社开展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下大决心查明情况,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收兵。经过病人个例调查,村庄住宅地屋前屋后、蔬菜园、低洼朝湿杂草地和田沟等地仔细搜寻钉螺,几经曲折,终于在东升大队(第8、9生产队)的瓦窑边和下坎麦田灌溉小沟及田地中捕获到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罪魁祸首钉螺,后经省卫生实验院寄生虫研究所验证为光壳钉螺,终于撕下了当地“瘟病”流行的神秘面纱。同月21日,县文教卫局书面向省血防办公室作出《关于上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报告》(黄卫防字550号),经省血防办确认,黄岩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通过这一次大规模的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全区被确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有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疫情波及32个乡(镇),228个村(大队)约有21.2万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严重威胁。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370.77万平方米,病人16414人(其中晚血597人),病牛数1062头。
三、加强领导 部门协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血防工作,把血防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工作范畴。1955年11月17日,党中央在杭州召开中央研究农业问题的会议上,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此后,党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对血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重大决策,成立中央血防领导小组,把血防工作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委于1955年12月第五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共浙江省委消灭血吸虫病及逐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决定和决议》。1958年1月15日,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议》。
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下,1956年1月,天台县成立了“中共天台县委血吸虫病防治五人小组”和“天台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县委、县政府指定一名领导分管血防工作,并设立血防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组织有关物资、商业、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通力协作,结合农业生产,统一规划,定期讨论研究。同时,流行区、乡(镇)都成立血防3人领导小组和血防委员会,由一名党委领导成员分管。临海、黄岩两县先后于1956年、1964年被确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后,也迅速建立县、区、乡、村等各级血防领导小组,制定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规划,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血防工作。
1956年春,天台县委5人小组根据省委提出血防工作半年准备、三年战斗、一年扫尾、五年内消灭的防治方针,制定了《天台县五年消灭血吸虫病规划》,组织召开有2000多人参加的“向血吸虫病开展全面进军战斗动员大会”;又在全县各流行乡乡长、小学校长、中学校医、卫生所长等会议上贯彻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和措施。1958年,天台县白鹤区委下达了“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个消灭血吸虫病运动的通知》规划,提出1958年基本消灭、1959年一季度扫尾的任务,并指定一名副书记或乡长抓血防工作。1966年天台县血防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启盛亲自参加龙山、栖下两乡的查灭螺工作。1966年2月,黄岩县委下达《关于集中力量消灭血吸虫病》文件,1971年7月3日黄岩县常委会批转《黄岩县血防工作会议纪要》,决心力争在1971年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72年天台县血防领导小组组织83人分为16个组,对流行乡(镇)进行检查,召开座谈会42次,访问谈话520人,实地查螺18个村,把血防工作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有声有色。
建立和健全血防队伍。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十分重视血防专业队伍建设和业务技术指导,形成一个中心、二个专业队,即以防疫站或血防站为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和由区、乡卫生院血防专管员组成的脱产专业队,及乡、村不脱产的群众性防治专业队。1951年11月,省卫生厅决定天台县血防工作先由绍兴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所负责技术指导。当时,天台县派卫生人员5名参加绍兴专区第一期“防治血吸虫病培训”,培训3个月后,组成绍兴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所第九防治组,返回天台开展血防工作。以后又培训6期学员28名,不断充实血防技术骨干。1953年经天台县委研究决定,成立天台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负责组织、指导全县血防工作。在血防工作中,党政机关、工农兵学商、各部门、各条线都支援和参加“送瘟神”战斗。并在毗邻地区的县、乡之间,普遍建立血防联防。为保证血防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的指示,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医疗队支援疫区开展血防工作。1952年,上虞县组织防治组支援天台县血防工作。1958年,省组织杭州卫校、杭州护士学校、温州卫生学校、宁波助产士学校师生136人,地区组织临海、黄岩、温岭三县医务人员16人派往支援天台县血防工作,与天台县血防队49人组成29个防治组,分赴10个乡开展工作。1964年温岭县抽掉25名卫生骨干组成血防分队于9月奔赴嘉善县,次年2月又转战常山县血防大会战。天台县先后于1965年、1966年各派出5人,分别支援嘉善县、上虞县两县的血防工作。1971年地区防治院派2个工作组在天台县丽泽、栖下两乡工作。1972年台州军分区360医院医疗队进驻天台县丽泽公社红卫大队开展血防工作。
临海、黄岩两县都由防疫站负责血防工作,组织大批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黄岩县于1974年筹建血吸虫病防治站,并于1976年5月正式成立,至1977年10月改为血吸虫病防治院。同时,天台、临海、黄岩三县都加强流行乡的专业技术力量,于1973年各流行乡配备血防专管员。黄岩县在1976年对流行乡还建立了孵化室,并应用直肠活组织检查和确诊病人。黄岩县的血防工作刚开始时,即于1966年2月在全县抽调卫生人员和雇用社会青年各30名,组成“血防工作队”进驻宁溪、头陀两区开展血防工作,又在流行村共挑选423名青年社员,经短期培训组成不脱产血防专业队。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十分重视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天台县于1956年培训农业社保健员264人,化验员19人;1970年培训大队不脱产血防专业人员1552名,1971年培训赤脚化验员450名,在1975年采用学习理论、实地查螺的方法培训查螺骨干68名。
广大专业人员长期战斗在流行乡、村第一线,他们既是各级领导的得力参谋助手,又是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和防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他们踏遍山坡、溪水、穿梭于每一个村庄、每一户人家,起早摸黑,夜以继日,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防治血吸虫病的功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为人民所称颂。
四、广泛宣传 发动群众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在杭州视察工作期间从《人民日报》上读到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他在“微风佛照,旭日临窗”的情景下,欣然写出了不朽诗篇《送瘟神二首》,迅即传遍了新中国大地。在毛主席《送瘟神》光辉思想指引下,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吹响了以消灭血吸虫病为目标的进军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兴起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送瘟神”群众运动。
地委、行署和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党政领导,组织血防专业队,深入疫区广泛开展“送瘟神”的宣传教育,把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印入广大群众心里,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群众手里,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教育。1956年,天台县印发宣传资料6种共7000多份,组织10个防治组放映幻灯80余次,观众达15万人次以上,使全县70%人口受到教育。1968年10月,《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天台县花市公社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调查》,进一步激发群众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热情和斗志。1970年,天台县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幻灯、电影等进行宣传,受教育人数达49.7万人次,印发《送瘟神两首》词60170册;1971年,印发宣传画等16万份,组织大小会议40余次,受教育者达26万人次;区、乡组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送瘟神”、“一根竹杠”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同年,临海县印发宣传画4067份,刊登血吸虫病防治专栏11期;黄岩县印发毛主席“送瘟神”词二首、标语、图片等9万份,分发到疫区,还采用显微镜看标本,血吸虫病生活史画片展览等,使群众受到生动的教育。1970至1972年,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做好“五上墙”、“二上榜”,“五上墙”即毛主席光辉诗篇上墙;省消灭血吸虫病五条标准上墙;毛主席对血防指示上墙;血吸虫病生活史上墙;消灭血吸虫病的豪言壮语上墙。“二上榜”即幸福榜(现治疗血吸虫病名单),忆苦榜(过去死于血吸虫病的名单)。通过宣传教育,破除迷信,把防治知识和办法传授给群众,以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动员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任务。
在查灭螺季节,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商店职员、学校师生、城镇居民都踊跃参加查灭螺劳动。1957年,临海县楼下大队一阴地小河多次发现螺情,经研究决定开新河填旧河,当时楼下大队劳力不足,杜桥区委组织和调动杜东大队1300多人的支援力量,出现了楼下大队地动山摇的灭螺声势。1958年春,天台县白鹤乡提出查灭螺“24小时准备,24小时消灭”,在灭螺这一天,可见几千亩的田地上万人灭螺的宏伟场面。1966年,天台县推行以乡为单位灭螺,开展“五定”活动,即定人、定时、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有力地推进查灭螺速度和质量;1970年为查清螺情、病情,压缩钉螺面积,降低感染率,开展查螺以专业队为主,灭螺以群众为主的血防工作新局面;1971年天台县发现城关镇西北面100多个小山坡,有5华里方圆的灭螺 “老大难”工程,当时,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县、镇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大队等利用星期天、“五一”节出动2万多人次,把山山岙岙都土埋药杀一遍。
五、综合防治 成效显著
防治血吸虫病是一项改造自然、消除病害、移风易俗的艰巨斗争。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人的感染是接触了有尾蚴的“疫水”,这就决定了血防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反复防治,连续数年不停顿,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综合性措施,其内容有五项,即查灭螺、查治病、管粪、管水和个人防护。
查灭螺:主要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与土埋灭螺相结合的办法。在50年代初,天台以县防治组为主,村干部配合,以“茶子饼”为主,使灭螺药物结合“开水烫”及“火烧”,并逐步推广填沟、土埋灭螺。50年代中后期,天台、临海两县发动群众、全民动手,每年春秋两次查灭螺、灭螺手段以土埋,加闹羊花等药杀,后变为灭螺土埋为主,辅以药杀。60年代中期后,天台、临海、黄岩三县推广原地割草培土灭螺。1964年开始实行各流行区、乡建立二本账(查病、查灭螺)一张图(钉螺分布)。1966年,天台县两次突击灭螺捕螺247斤,至70年代查螺灭螺工作更加深入,年年开展螺情分析。在灭螺工作中,各地重视改造环境,统一规划,结合治理,特别是根据全国血防工作会议提出“主攻钉螺”的精神,采用“全面搜索”的查螺方法,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不断地解决环境较为复杂或年年查螺年年有螺情等老大难螺情点,并采用反复查灭螺等方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或土埋或药杀,使灭螺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查病治病:在查病工作中,天台县于1956年采用皮试方法,自5月15日至12月5日,在全县21个乡镇普查、12个乡镇抽查,共皮试142809人,发现阳性病人14159人,阳性率9.91%;1958年又采用粪便三送三检检查56071人,发现阳性病人4017人;1973年至1978年查病人数394566人,查出病人数2965人。临海县在1957年对1289人进行粪便“五送五检”,查出病人184例, 1958年又查出病人32例,1959年查出病人5例。同时,对毗邻乡、村的群众采用抗原试验2000多人,未发现阳性病人。1966年临海县采用肠镜检查55人,发现有虫卵39人;1970年至1973年粪检8924人,未发现阳性病人。黄岩县于1956年在城关、院桥等采用血吸虫病抗原皮内试验,发现阳性病人87人,经询问病人有外地感染史;黄岩县采用粪便孵化、直肠镜检查、综合性查病等方法查病23万人次,共计查出病人5180人。在治病工作中,天台县于1952年10月首次收治病人7人,1953年起设立治疗点或专科医院,至1978年共治疗病人11809人次;临海县1957年设立治疗点,病床20张,收治病人153例,又分别于1958年、1959年治疗病人各63例、27例;黄岩县共治疗病人5848人次,药物治疗以锑剂或血防846为主。
在查病治病工作中,天台、临海、黄岩三县血防领导小组都十分重视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治疗,指定专人负责查治晚血病人,建立晚血病人查治档案。天台县共查治晚血病人506人,大多数病人经病原治疗都已痊愈,尤其在1978年采用呋喃丙胺与吡喹酮治疗,提高了晚血病人的治愈率,使不少晚血患者恢复健康或延长生命,至1978年晚血病人已减少到83人。其中黄岩县共查出晚血病人57人,对他们进行了有计划的治疗,通过切脾手术治疗的39人中,有21人完全恢复了健康,重新参加劳动生产:如宁溪公社胜利大队朱雪凤,于1966年被确诊为晚血,经医生会诊于1967年做切脾手术,按期术后恢复健康,积极参加劳动生产,被群众誉为劳动能手,并于1969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现已有一儿二女。她经常说自己是电影“枯木逢春”里的人,是共产党给了她幸福的生活。临海县杜桥楼下大队郑永梅于1970年被确诊为巨脾型、腹水晚期血吸虫病,在区委领导的亲自主持下,动员他做切脾手术。结果他术后恢复健康,很快就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一般社员一样,有同样的劳力,能挑起180斤的重担。他千恩万谢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为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在血防工作中,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由农业局畜牧兽医站负责血吸虫病耕牛查治,自1966年至1978年,共检查耕牛36109头,查出病牛890头,都进行治疗处理。
管粪管水工作方面:1958年,天台县152个农业社实行粪便入社,统一管理、小型集中、搭栅加盖。1958年在花市乡试点建造五格式密封沉淀无害化厕所,后来逐步推广,至1970年已建成97只。该县坦头乡在1971年建成无害化厕所557只,次年增加到641只,并取缔私人粪坑15987只。黄岩县流行乡于1971年建成无害化厕所或贮粪池802只,处理露天粪坑6760只,次年流行生产队455个中已有426个生产队都已实行粪便管理,建有无害化粪池754只。临海县流行乡于1971年建造无害化厕所33只,废除粪坑434只。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在抓好管粪工作中,同时抓好管水工作,教育广大群众搞好饮用水卫生。临海县于1966年动员群众挖水井14只,天台县鼓励群众使用插管井,不断改善饮用水质,改变吃河塘水习惯,有效地遏制肠道传染病流行。
六、除害务尽 造福人类
1969年,毛主席、周总理指示要继续抓好血防工作,消灭血吸虫病。1970年上半年,党中央接连发出两个血防文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积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排除干扰,团结战斗,按照浙江省提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五条标准,进一步兴起“千军万马齐上阵,一鼓作气送瘟神”的热潮,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节节向前推进。临海县于1970年上报达到基本消灭;天台、黄岩二县于1971年先后上报达到基本消灭。1972年后,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继续做好血防的巩固工作,每年坚持开展螺情、病情监测,落实“消灭血吸虫病”规划和监测巩固措施,查清消灭残存钉螺,发现并治疗遗留的可疑病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结合生产,形成领导、群众、卫生人员三结合的血防工作新局面,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和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查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方针,认真清查螺情、病情,不断提高血防工作质量,进一步扩大血防工作新成果。1973年,地区在天台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会议,并多次组织血防人员去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参观取经,进一步促进血防工作持续稳定地向纵深推进,向消灭血吸虫病目标进军。同时,地区已多次组织天台、临海、黄岩三县之间互查,各县又组织以乡镇为单位自查互查,有力地促进了血防工作向前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开展“三性”(长期性、经常性、科学性)教育,树立除害务尽的思想,以饱满的精神,战斗的姿态,信心百倍地投入血防工作中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的血防工作,在省、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下,经3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为后来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奠定了基础。在这30年多的血防工作中,天台、临海、黄岩三县统计共投入血防劳动日45万工,群众花去劳动日灭螺一项达25.4万工。据黄岩县统计,直接用于血防经费支出达100多万元。血吸虫病被控制后,天台、临海、黄岩三县原流行乡(镇)村到处呈现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黄岩县幸福公社坦头队,有一块地原是一片荒凉地,现已把它改造成了高产良田,亩产从1970年900斤增产到日前1500斤,总产量从1970年7.7万斤增加到28.5万斤多。临海县杜桥乡楼下村,从1957年全村人口585人,到1979年增加到1022人,粮食亩产从1956年700斤,增加到1979年1579斤;西外村195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50元,到1959年已增到120元。天台县流行乡(镇)村流传一首诗:“昔日的鬼叫垟”,今日的“米粮仓;昔日的“钉螺窝”,今日的“花果坡”;过去等死的“盅胀”,今天高寿体壮;过去侏儒如童,今日当上干部;曾经被“小虫”蹂躏的疫区啊,现在是 “田肥禾壮,丰收增产,体强寿长,繁荣兴旺;过去的人瘦田脊、贫穷落后一去不复返”,真实地描述了疫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为全区疾病防治史册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同时,按照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部署和要求,在消灭血吸虫病的艰巨斗争中,全区各县都自始至终与查治疟疾、钩虫病、丝虫病等传染病同步进行,也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果。总之,全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从旧社会的严重流行,旧政府的不关心,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人身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政府纳入议事日程,关心人民群众疾苦,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从50年代基本查清流行情况,到60年代开始全面防治控制流行,至70年代初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并为下一步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壮举,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