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宣传 >>党史胜迹

燎原之旅

发布日期:2008-11-12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概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下,中共浙江省委、宁海县委(当时亭旁属宁海)、台州中心县委为了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了一系列农民武装起义,其中以亭旁起义、桐柏暴动这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影响最大。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使台州形成了革命星火燎原之势,并为红十三军在浙南的建立增添了力量。它们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恶霸豪绅等反动势力,使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青年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为台州地方共产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
二、三门亭旁起义
1、亭旁起义概况
亭旁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下,中共浙江省委、宁海县委为了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而领导发动的一次名闻全国的农民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革命尝试。
亭旁地处宁海县南乡,西枕天台山,东临三门湾,境内山岭起伏,林茂谷深,道路崎岖,居临海、天台、宁海三县之间,离县城较远(北距宁海县城70里,南距临海县城80里,西距天台县城90里),国民政府鞭长莫及,视为“化外”。亭旁民生强悍,不畏强暴,素为各种势力所倚重,豪绅官僚不敢轻惹。
1927年,中共党员包定同志受宁海县委指派,以亭山、桂林小学为据点,以小学教师职业为掩护,回亭旁区开展革命活动。包定召集了包昭光、邵茂潘、包昭华、邵宜民等秘密组织“穷人会”、“壁虎社”,开办干部训练班,培养干部,建立中共亭旁支部,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平民夜校,利用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使亭旁的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决定“以武装暴动推翻国民党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工作总目标”。会后,省委派王瘦竹到宁海传达党中央“局部暴动,循环游击,扩大影响,争取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革命”的方针,确定在宁海亭旁农民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暴动。5月23日,在包定、叶信庄、梅其彬、任畴、包昭光等的具体领导下,联络临海、天台两县农民武装,举行暴动,并正式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指挥部,包定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 26日,暴动队伍占领亭旁,召开群众大会,庄严宣告建立苏维埃政权——亭旁革命委员会,这是当时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由于遭到国民党绝对优势兵力的疯狂围攻,起义最终失败。
这次震撼全省的亭旁农民暴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封建地主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积累和丰富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亭旁起义纪念地
纪念地由亭旁起义纪念馆、纪念碑、总指挥部旧址,亭旁城隍殿,黄豹山包定烈士塑像,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包家宗祠),谷仓岭头会议会址(石头岙),亭旁暴动誓师地和虎陇头阻击战纪念地等构成。其中亭旁起义纪念碑、纪念馆现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亭旁起义纪念碑
该碑建于1988年5月,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深灰大理石贴面,烘托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亭旁起义纪念碑”七个红色大字。整个造型像把“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碑座上刻有介绍亭旁起义的简文。
4、亭旁起义纪念馆
该馆设在亭山小学旧址(又称亭山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1981年被三门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三门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此修建亭旁起义纪念馆,前后进两幢,11间开面,两层砖木结构,占地700多平方米,展厅250多平方米。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英烈千古”匾额,门厅内立一屏风,上面有张爱萍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展厅中有起义简介、烈士生平事迹图片80余幅;实物陈列室还陈列有大刀、长矛、钢枪、红旗、袖标、印章及收缴的田契等实物25余件。1995年该馆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亭旁起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省、市、县各级先后两次投入5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修缮。200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共三门县委、县政府对亭旁起义纪念馆再次进行修缮,使馆貌、展厅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增强了其教育意义。
三、天台桐柏暴动
1、桐柏暴动概况
1927年2月,中共天台特别支部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农民武装,至1930年,全县已有武装组织40余个。同年3月,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中共台州中心县委指令杨敬燮迅速集中天台全县及临海县黄沙、宁海县龙宫和马岙、东阳县方前等地农民武装,编为“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举行暴动。3月下旬,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在桐柏蓝田村正式成立,杨敬燮任总指挥,陈天保为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参谋、军事、总务、情报、文书5处。天台境内的460余人编为第一支队,下辖2个大队、4个中队和1个直属特工中队。后因人数众多,蓝田村难以容纳,指挥部遂决定移师桐柏宫。县政府闻讯后,即向省政府告急。在工农红军第二纵队指挥部移师桐柏宫的第三天,国民党省政府就调集浙保五团向桐柏宫“进剿”。桐柏暴动爆发后,起义队伍准备攻占天台城。由于国民党调集大批援兵来天台,攻占天台城已不可能,因此指挥部决定立即撤出平镇,分散武装,放弃攻城,开展游击斗争。
同年8月,天台县委在华顶山召集游击队战士和当地群众400多人,召开军民大会,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天台县革命委员会,县委书记朱渭滨兼任革命委员会主席。随后,他们多次打退国民党武装对天台山的进剿。入冬以后,由于山高天冷,缺衣少食,更由于领导骨干的相继牺牲,暴动队伍不得不分散隐蔽,坚持地下斗争。桐柏暴动失败。
桐柏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桐柏暴动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地农民武装暴动的组成部分,是中共台州中心县委直接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为红十三军在浙南的建立增添了力量。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封建地主恶霸豪绅等反动势力,使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青年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为台州地方共产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

亭旁起义纪念地游记
梅 长 琥

出县城南约行10公里,便可见一碑高耸入云。这就是“亭旁起义纪念碑”。
1928年5月26日,在三门大地上爆发了威震浙东的亭旁起义,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起义失败后,包定等领导人先后被捕,惨遭杀害。60年后,为了缅怀烈士,激励后人,在鹤山上建立纪念碑,勒石纪念。
沿着弯弯的石阶拾级而上,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就在眼前。碑建于1988年5月,底座由黑色大理石铺就,碑身由深灰大理石贴面,烘托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的“亭旁起义纪念碑”七个红色大字。当你站在纪念碑下,置身翠柏冬青之中神游古今时,亭旁起义的硝烟历历在目。因此,那擎向蓝天的纪念碑,对于逝去的先烈而言,是在生起死灭的轮回中,慰抚英灵的祭坛。而对慕名而来瞻仰纪念碑的后人而言,亭旁起义中牺牲的先烈,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都值得我们永久的悼念和铭记。鹤山脚下,有一棵千年古樟,岁月的风刀霜剑虽然将它摧残,使得它伤痕累累,残缺不全。但它依然青枝绿叶,顽强地屹立在亭旁古城隍殿中,见证着历史,见证着城隍殿的兴衰,目睹了波澜壮阔的亭旁起义。
当年的那个血色黎明,亭旁暴动部队以红布为标帜,手持土枪、鸟铳、大刀、长矛、红缨枪、步枪等武器,占据亭旁,连同群众千余人,集会城隍殿,庄严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古老的城隍殿,因了亭旁起义而名闻遐迩。
 亭旁城隍殿,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有大殿、东岳宫、娘娘宫、文昌阁、玄武庙、羊府庙、五凤楼、戏台及横厢等建筑。宽宽的蛇蟠石板铺砌的天井,就是当年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的集会场所。甚为可惜的是,一座规模如此宏大的古建筑,竟在如梭的日月中被夷为平地,不留下一点点的痕迹,使得后人想恢复旧制也难。
1997年冬,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亭旁人民,决定重建城隍殿,还革命纪念地以本来面目。他们查资料筹款项请巧匠,终于建起了五凤楼、戏台、大殿、娘娘宫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重檐翘角、石柱蟠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内彩塑神像,端重庄严;楹联巧对,教人慎独行善,果报的色彩很浓。“城隍殿”竖匾,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城隍殿的其它建筑目前正在酝酿筹建中。
出城隍殿门,离千年古樟稍远,有一株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树重阳木,拱卫着亭旁起义纪念馆。该馆设在亭山小学旧址,又称亭山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1927年,革命先烈包定等就以此校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为亭旁起义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思想准备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亭山小学既是我党在三门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又是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为革命作出了贡献。1993年4月,县政府拨款在此修建亭旁起义纪念馆,前后进两幢,11间开面,两层砖木结构,占地700多平方米,展厅250多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英烈千古”匾额,门厅内立一屏风,上有张爱萍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展厅中有起义简介、烈士生平事迹图片80余幅;实物陈列室还陈列有大刀、长矛、钢枪、红旗、袖标、印章及收缴的田契等实物。1996年、1997年该馆分别被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鹤山南北遥遥相望的是黄豹山。那是包定烈士生前经常登临的地方,他的大多数诗词作品都是在此山顶构思而成。想当年,被誉为“亭旁才子”的包定,正是热血沸腾、青春勃发之际,登上黄豹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谓意气风发。他的《春日独坐黄豹山》描画了家乡的如画风景:
   擎杯闲唱“大江东”,
   俯仰徘徊兴致浓。
   飞出一溪戏水鹜,
   吹来满膝落花风。
   绿杨堤外渔舟泊,
   黄豹山前天地空。
   最是西南遥望好,
   万家烟火夕阳红。
来到黄豹山脚,抬头仰望,只见长长的石级直上山顶,两边的翠柏高大挺拔。山顶上有后人为纪念包定烈士而作的塑像,长袍在身,衣袂飘飘。塑像面朝东方,凝神深思,那是他在忧国忧民吧?塑像身后,一前一后,有两块乱石堆成的包定烈士诗碑,掩映在松柏翠竹丛中。一块上书《春日独坐黄豹山》,另一块用草书书写包定烈士的《就义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前一首诗抒发了烈士热爱家乡的情怀,后一首诗是烈士的绝命诗,表现了烈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假如此时你还游兴未尽,还可以去位于包家村的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包家宗祠)、“谷仓岭头会议”会址石头岙、亭旁暴动誓师地(寺前岩村北丹丘寺)和虎陇头阻击战纪念参观,以完整地解读亭旁起义。

天台桐柏暴动始末
中共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

      1930年3月初,中央军委派胡公冕来浙南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3月中旬,按照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的军事部署,由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委员杨敬燮到天台建立红军,组织暴动,攻取天台城。
杨敬燮回到天台后,首先通知城关戴方伦、陈文模等党员,到其家“红疗医院”开会,宣布要在天台组织农民暴动的决定,并成立了城区区委。会议要求区委做好对县城敌人的监视,及时向暴动指挥部提供情报。
接着,杨敬燮选择桐柏山的蓝田村作为立足点,设立了暴动指挥部。在这里,杨敬燮先后写信给临海的黄沙部队,宁海的龙宫、马岙部队,命令他们来天台会合(写给龙宫、马岙部队的信,由于送信人在路上被敌人杀害,而未送达)。同时,又派王庆三、梁人泉等通知县内的党员、赤卫队、农民武装到蓝田村汇集。
3月26日,袁存生、周传帽率欢岙与螺溪周、城关赤卫队120多人首先到达。这支队伍拥有步枪30多支及土快五、土手枪、钢叉、独眼刀、剑等武器,加上他们已有坚持一年武装斗争的经验,战斗力较强。陈天保率领的游击队也有100多人,武器也相对较全。天台境内各路武装460多人陆续到达。各乡的贫苦农民也闻讯来到。一时间蓝田村人欢马跃,到处挂起“浙江工农红军”的红色横幅,到处贴着“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救济贫穷”等标语。
3月28日,杨敬燮宣布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正式成立,杨敬燮为总指挥,陈天保为副总指挥。纵队指挥部机构也相应成立,许万枝负责参谋处,周传帽负责军事处,袁和负责总务处。天台境内武装编为第一支队,由金叔明任支队长,袁存生、周振三分别为一、二大队大队长,袁友佳、王金地、许长福、王老满分别为一、二、三、四中队中队长,周传帽兼任特工中队长。
蓝田村男女老幼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出动站岗、放哨、送饭和收集情报。他们还专门请人来制造短刀、尖刀、土手雷等武器。
第二天,指挥部移驻桐柏宫,对各地到达的武装进行编队造册,对队伍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晚上讲课,白天操练,爬山越野,练习作战。
桐柏山上战旗猎猎,县城里的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县长章骏得悉桐柏山集结了大批革命武装准备攻取天台县城,急忙召集商会会长、警察局长、县自卫队长等研究对策,决定全城戒严,紧闭城门,并电告省政府,请求派兵增援。
浙江省政府接电后,忙命浙保五团进剿天台工农红军。浙保五团即命浙保驻天台的连长杜荣芳去“进剿”。杜荣芳迫于上司命令,于29日率全连出西门,扎营桐柏岭脚。其目的在于封锁红军交通要道,隔断红军联络,阻止红军攻城。
红军指挥部得悉,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作出了前后夹攻歼敌的部署。30日晨,红军兵分二路,一路坚守山上,在各个山头向下“呐喊”,虚张声势。另一路分东西两侧迂回下山包抄,东侧由袁存生率领,从蓝田岭下山;西侧由周传帽率领,从桐柏岭下山,两面夹击。敌人见工农红军红旗漫山遍野,喊声震天,早吓得魂不附体,还没等红军到达,即逃回县城。
次日,杜荣芳不敢违抗命令,硬着头皮再度率兵出城。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据险把守,伺机歼敌。敌人不见山上红军动静,壮起胆子,缓缓进抵桐柏山脚的落皇桥扎营,欲与山上红军对峙。扎营未定,周传帽率特工中队悄悄下山,趁黑夜向敌营猛扑,敌军落荒而逃。这次战斗毙敌1人,缴获步枪1支和其它一些战利品。
两次战斗胜利,震动了全县。为此,县政府一面急电省政府,一面调集乡镇武装加强防城。一时间,龟缩在城内的党政军要员和地主恶霸惶惶不可终日。敌兵白天戒严,搜查入城行人,夜里紧闭城门,不准行人出入。
省政府接天台县政府电报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谓天台赤祸已成燎原之势,如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决定再调集大批援兵,赴天台“进剿”。
暴动指挥部考虑到黄沙部队和龙宫、马岙部队(当时还不知道送信人被杀害)都未到达,感到力量不够,不宜继续在桐柏宫坚持,决定向崔岙石坦一带转移,以便迎接各路未到队伍。
为了迷惑敌人,留守桐柏山的战士与蓝田等村群众一起,扎了许多稻草人,坚守在山头树林中,并不时地放纸炮。风吹草动,稻草人时隐时现,好似红军布满山头。敌人不敢出城,以待援兵。
红军主动从桐柏山撤出以后,穿过西乡小平原,进入南山崔岙石坦村。指挥部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认为如在石坦等待,易为敌人所乘,决定兵分南北两路,指挥部机关继续往南,迎黄沙队伍,特工中队回北山,迎接龙宫、马岙队伍。
指挥部边行军边宣传。路过状塘村时,抓住了由县长章骏派来跟踪的两个暗探,杨敬燮、陈天保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当即在状塘村召开群众大会,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推翻国民党政府,打倒土豪劣绅。会后,处决了两个暗探。当时,群情激动,无不拍手称快。镇压了两名暗探后,为了避开敌人的追踪,部队连夜急行军。第二天,抵达安头岭与临海黄沙和天台方前的队伍相遇,他们200多人被编为第二支队,任命詹跃华为支队长,陈方球为政治委员。队伍驻扎在附近的岙头村,进行为期4天的整训。后来,崔岙的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受此影响,成立了“打猎队”,由党员王亨川任队长。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活动于崔岙一带,除暴安良,主持公道。整训结束后,红军回师平镇,驻扎在集城小学,再度部署攻城计划。
特工中队与指挥部分开后,离开南山,直达北山方广,不巧被地主陈大山的亲戚金大堂看见。他暗中点清了红军人数,立即到城里去告密。县保安队连长杜荣芳接到密报后,立即带领敌兵100余人,跟随金大堂直上北山,在得知红军已开往华顶药师庵后,又向药师庵进发。
特工中队进驻药师庵的第二天凌晨,发现庵外已被敌人重重包围,袁存生、周传帽急命大家向后背山上突围。在突围中,王老满、袁大法、齐孝地、陈贤底4名队员当场中弹牺牲,许长福、许世哲被俘后遭当场枪杀。袁友佳、赵谓生被俘后押解城关,第二天枪杀于东门外,并被割下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突围出来的红军战士分散隐蔽。袁存生、周传帽、徐台中等人突围出来后,敌兵紧追不舍,最后,在上潘村一名妇女的机智掩护下才脱离追兵。
药师庵受挫的消息传到指挥部,杨敬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国民党已调集大批援兵,而龙宫、马岙部队仍未到达,且武器差、弹药少、给养不足,如果强攻天台城,损失必将惨重。因此,指挥部决定立即撤出平镇,分散部队,放弃攻城计划。黄沙、方前部队回原地待命。杨敬燮率指挥部人员回北山。指挥部抵达桐柏时,在蓝田村召开会议。会议总结了暴动的经验教训,决定由杨敬燮回台州中心县委汇报情况,余部回北山,开展游击斗争。